ISO 10993-18醫(yī)療器械材料的化學表征是醫(yī)療器械生物相容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在進行化學表征中的可浸提物和可瀝濾物研究中,通常會使用半定量的掃描分析方法,對濃度超過既定報告閾值(分析評價閾值AET)的所有相關(guān)分析物進行檢測。
在半定量掃描法中,由于沒有目標分析物,只能通過替代標準物質(zhì)的響應,來估計每個待測分析物的濃度。這種分析方法默認所有分析物相互之間以及相對于替代標準物質(zhì)的響應一致,即所有物質(zhì)具有相同的響應因子,因此這樣計算得到的濃度值可能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確定性,其定量準確度將隨著待測物響應因子和替代標準物質(zhì)響應因子之間的差異成比例變化。
不確定因子的概念和計算
▉ 引入不確定因子(UF)識別低響應物質(zhì)
由于可浸提物和替代標準物質(zhì)的響應因子會有所不同,因此引入不確定因子(Uncertainty factor, UF)對分析評價閾值(AET)進行調(diào)整,這樣可以增加響應較差的待測物被識別的可能性,以解決半定量掃描法中定量不準確所可能帶來的安全性風險。AET的計算方式如下:
AET=(DBT×A/BC)/UF
UF —— 不確定因子
UF值是通過擬用分析方法特有的響應因子數(shù)據(jù)庫建立的,與響應因子的相對標準偏差相關(guān)聯(lián),公式如下所示:
UF=1/(1-RSD)
RSD為數(shù)據(jù)庫中化合物響應因子的相對標準偏差
根據(jù)該公式計算UF值時所用的響應因子數(shù)據(jù)庫,應對數(shù)據(jù)庫中所包含的化合物加以描述和論證,以確定所得到的UF值是否足夠保守。
▉ UF值與分析方法的關(guān)聯(lián)
當響應因子的變化過大時,此時雖然能通過公式計算UF值,但過大的響應因子差異說明該分析方法不夠理想,所使用的定量方法可能不準確,其科學有效性會受到質(zhì)疑,不適合用于毒理學風險評估。同時,使用過大的UF值可能使調(diào)整后的AET變得很低,以至于分析方法的靈敏度不能滿足AET的要求,即分析方法的檢出限或定量限大于AET,使AET的概念失去實際價值;即使可以分析,也可能會增加樣品的濃縮倍數(shù),導致潛在化合物的損失,并增加基質(zhì)效應。這種情況下,宜考慮優(yōu)化方法以減少響應因子的差異。
▉ UF值的設定與研究
盡管不確定因子的概念和計算公式很簡單,但設定一個科學有效的、能普遍接受的、并且具有實用價值的UF數(shù)值是非常具有挑戰(zhàn)性的。Dennis Jenke團隊[1]使用了常見的色譜方法(GC/MS、LC/MS-APCI和LC/MS-ESI),對將近1200種物質(zhì)建立相對響應因子的數(shù)據(jù)庫,結(jié)果說明,當將4的UF值應用于GC/MS方法,且將10的UF值應用于LC/MS方法時,掃描法對于化合物的檢出覆蓋率可以達到97%。
可浸提物的掃描通常是通過使用正交和互補的分析方法完成的,例如同時使用液質(zhì)聯(lián)用(LC/MS)和氣質(zhì)聯(lián)用(GC/MS)分析可浸提物。Jordi團隊[2]使用液相色譜耦合紫外檢測器(UV)、電霧式檢測器(CAD)、四級桿飛行時間質(zhì)譜檢測器(QTOF MS),以及氣相色譜耦合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(FID)、質(zhì)譜檢測器(MS),對具有廣泛物理化學性質(zhì)的217種化合物進行分析。經(jīng)驗證,當使用2作為UF值時,對這些化合物的覆蓋率也可達到94%。因此,多種檢測方法同時使用可以提高化合物的檢出率,可在確定UF值時加以適當考慮。
▉ 最新研究進展
為了提高對醫(yī)療器械中揮發(fā)性有機物的測試靈敏度,近期美國FDA發(fā)表了對動態(tài)頂空(DHS)氣相色譜-質(zhì)譜(GC-MS)分析的相關(guān)研究[3],其中包括使用該方法確立揮發(fā)性有機物的UF值。通過對76個化合物建立標準曲線,探索使用平均響應因子和線性斜率計算UF值的差異,兩種方法得到的UF值在3~5范圍內(nèi)。
目前各國監(jiān)管機構(gòu)都對UF數(shù)值的選用和理由都給予了高度關(guān)注,需要在進行ISO 10993-18可浸提物和可瀝濾物研究中著重考慮。
參考文獻
[1] Jenke, Dennis et al. “A Practical Derivation of the Uncertainty Factor Applied to Adjust the Extractables/Leachables Analytical Evaluation Threshold (AET) for Response Factor Variation.” PDA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. 76,3 (2022): 178-199.
[2] Jordi, Mark Anderson et al. “Reducing relative response factor variation using a multidetector approach for extractables and leachables (E&L) analysis to mitigate the need for uncertainty factors.”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vol. 186 (2020): 113334.
[3] Wijeweera Patabandige, Milani et al. "Dynamic Headspace GC–MS to Obtain Defined Uncertainty Factors for Volatiles." Biomedical Materials & Devices (2024): 1-6.